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追蹤與分析台灣的傳播行為變化,蒐集完整的傳播社群資料,並透過多元的研究方法勾勒出快速變動的網路世代,提供學者對台灣傳播現況的全盤了解與理論建構的契機,逐漸成為完整且全面的長期資料庫。
洞悉媒體輪廓
成立於2012年,為台灣最有代表性的傳播議題調查資料庫,以全台一般民眾面訪調查為核心,同時配合不同研究方法,藉此深入描述臺灣閱聽眾媒體使用的輪廓,12年間已經完成11次調查,擁有豐富的調查資料。
調查主題涵蓋傳播素養、網路使用、政治傳播等,長期追蹤台灣民眾各項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使用與變遷,探討新興媒介使用對人際互動的功效和影響、新興媒體對生活拓展的功效和影響、新興媒體的娛樂功能與心理健康調節功能、媒體和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關連、媒體在風險與災害傳播中扮演角色等當下重要傳播議題。
調查資料
我們的特色
為掌握台灣閱聽眾媒介使用的歷時性變化,傳播調查資料庫自2012年建置以來,即持續進行年度大規模面訪調查,並設計具一致性的「媒介使用題組」,涵蓋人際傳播、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路使用及新興通訊媒體使用等面向,透過橫跨超過十年的系統性資料累積,資料庫得以描繪媒介使用行為隨時間演變的軌跡。這些珍貴的資料,不僅支援縱貫式研究與理論創新,也為學術社群提供豐厚的研究基礎,並作為政府推動傳播政策與媒體治理的關鍵參考依據。

隨著數位科技蓬勃發展,傳播媒介深刻地重塑人們的資訊獲得、人際互動與娛樂休閒的方式。傳播調查資料庫透過長期調查,分析新興媒介在資訊獲取、人際關係建立、社會參與等面向所帶來的助益。同時,也關注青少年等特定族群過度使用媒介可能導致的網路成癮、學習分心、焦慮與自尊低落等問題。透過對不同年齡層閱聽眾的媒介使用行為與影響進行系統性比較,有助於釐清媒介的正負向效應,為教育實務、心理健康與傳播政策等領域提供具體參考與深度洞察。

看似相同的媒介使用行為,其背後的動機與心理機制卻可能因人而異:有人上網為了獲取資訊,有人為了表達意見,有人則為了強化人際連結。傳播調查資料庫不僅關注行為本身,更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心理動機,藉此理解閱聽人在媒介使用過程中的需求滿足與情緒反應。例如:青少年依賴短影音,可能出於紓壓、尋求認同,或逃避焦慮。資料庫亦重視媒介使用與自我價值、親子關係品質等心理層面的交互關係,協助學界與實務界更全面掌握媒介如何在日常中形塑閱聽眾的心理狀態與生活經驗。

我們怎麼做調查

為真實呈現多元閱聽眾的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對象涵蓋18歲以上民眾、9至17歲青少年,並導入親子對偶設計,觀察新興媒介對家庭互動的影響;同時針對熟齡釐清媒介使用和老化因應的關連;也特別鎖定數位原生世代,瞭解數位媒體與其生活的融合,並進一步透過經驗取樣法即時理解其傳播行為。從一般大眾到熟齡族群、再到數位原生世代,完整勾勒出跨世代的傳播面貌。

為掌握媒介使用的多樣面貌,本計畫整合面訪、網路調查、數位足跡追蹤與經驗取樣等研究方法,捕捉不同情境的媒體使用。從抽取具代表性樣本進行面訪,到貼近日常情境的即時記錄,每種方法皆依研究議題量身設計。長期、系統性和多面向的資料累積,不僅推動理論創新,更提供政策制定的實證基礎。

傳播行為複雜多變,處於變動樣態,難以明確回溯,或以單一方法清楚描繪。本計畫的不同設計,考慮不同時間刻度,從即時反應的經驗取樣、年度追蹤的面訪與網路調查,到長期觀察的追蹤調查。結合短期動態與長期追蹤,捕捉閱聽人媒體使用的變化歷程,深化對傳播行為全貌的理解。

研究資源
傳播媒體的研究資源跨越多種範疇,涵蓋學術期刊、各類社會調查資料庫、媒體與傳播相關組織等。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串聯國內外重要研究的機構與資源,也精選重要的媒體網站等,滿足學者進行理論研究,或產業界掌握媒體趨勢,促進學術與實務的交流,助力傳播研究的深化與應用。
查看完整研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