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臺灣經驗實證調查資料平台

:::

我領這麼少只能生存,你賺那麼多才叫生活!

公告日期:2025-09-24
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以「相對剝奪感」為題探討收入與滿意度的關係

💬 網路上時常出現有關收入的討論。對於理想生活究竟要花多少錢買,至今仍未有確切的數字。許多北漂族感嘆,至少要賺超過五萬才能算是在台北「生活」,但也有許多人表示,就算月入只有三萬也還是能好好「活著」。

📊 關於這個議題,郭俊東等人從客觀的收入談到主觀的感受,以「相對剝奪感」為題,利用 #臺灣社會變遷調查 與 #幸福溫度計調查 的次級資料撰寫了一篇研究。

🔎 具體而言,研究中提到了以下幾種相對剝奪感:
🔹相對收入剝奪:即個人的收入與同齡、同性別中收入較高者的差距。
🔹主觀相對剝奪感:又區分為「生活水準公平性」和「生活水準之比較」。前者是和自己比較,評估自己的努力是否換得相符的生活水準;後者是和別人比較,衡量自己的生活過得比條件相似的人好還是差。

相對收入剝奪與各項幸福指標受主觀相對剝奪感之中介作用

📉 研究首先衡量了人們的「相對收入剝奪」,並以此預測人們在「人類繁盛指標」上各個面向的滿意度,接著探討人們對於這些滿意度的評估是否受到「主觀相對剝奪感」的影響所中介。結果發現,「相對收入剝奪」越高,在各個生活面向的滿意度表現越差。此外,「主觀相對剝奪感」的確存在中介效果,但間接效果主要來自「生活水準公平性」,而非「生活水準之比較」。

相對收入剝奪與各項幸福指標受主觀相對剝奪感之中介作用

👉 這代表即使不和他人的生活做比較,相對收入剝奪依然讓人們感到不滿,認為自己的努力值得過上更好的生活。也就是說,對辛苦工作的人而言,只要客觀的收入差距存在,錢似乎不會只是「夠用就好」。那麼回到最一開始的討論,究竟要賺多少錢才能過上好日子,自然就不會有讓人心甘情願的數字了。

如果你對這個議題有興趣,歡迎點擊連結下載已經幫你準備好的次級資料,展開更多討論 !

原文連結:相對收入剝奪與人類繁盛指標之關係:主觀相對剝奪感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