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日期:2025-05-15
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不同政黨的支持者,面對選舉結果的輸贏,看待民主體制出現不同反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黃信豪老師,利用 #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2008、2012與2016年三次總統選舉後的調查資料,分析政黨輪替對台灣民眾民主態度的影響,並揭示「批判性公民」的態度來源,涵蓋批判性傾向、選舉輸家。
本研究以「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兩個面向建構民主態度的類型,並區分為以下四種
☑️民主滿意者:無條件支持民主體制,也對現行民主運作表示滿意。
☑️民主批評者:理念上支持民主體制,但對民主運作現況不滿。
☑️民主順從者:對體制運作現狀感到滿意,但缺乏對民主絕對性的支持。
☑️民主離異者:缺乏對民主體制絕對性支持,並對既有的民主體制運作現狀抱持負面評價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在二次政黨輪替過後,民主滿意度與民主支持持續提升,表示定期選舉的運作有助於提高大眾對民主體制的正向看法。
研究進一步觀察到,臺灣的批判性公民出現「教育程度與政治知識較高,較關心選舉、較高內在效能感與較低外在效能感」等批判性傾向的特徵,但不如預期以為集中在年輕人身上,反而年紀較長的民眾愈可能是批判性公民,可能原因為,年長的民眾有對威權政治生活與民主化歷程有更深刻的感受,無條件擁抱民主體制的同時,也用更嚴苛的標準評價體制運作。

本研究也觀察到,選舉輸家確實傾向成為批判性公民。2008、2012年的輸家選民,有較高的機率會是民主批評者;但在2016年時,選舉輸家面對敗選,除了成為民主批評者,也傾向成為對民主正當性有負面評價的民主離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