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臺灣經驗實證調查資料平台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匯集各領域專家,透過大樣本及縱貫性研究提供長期的幼兒發展資料,對健康、認知、語言和社會發展進行追蹤,協助研究和政策制定,並提升幼兒發展的理解和政策應用的價值。

  • 首頁
  • /
  • 臺灣核心實證資料庫
  • /
  •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
:::

跟著孩子一起長大

2011年,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經費補助下,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暨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開始執行計畫,計畫目標為建置完整且具時代和本土文化意義的我國幼兒發展長期追蹤資料庫。

KIT目前已進入計畫第四期,蒐集全臺灣3月齡及36月齡兩組幼兒2k7健康、認知語言、社會情緒、身體動作發展及家庭、托育/學校環境縱貫期資料,樣本具有代表性,是瞭解臺灣當代嬰幼兒發展及成長環境最具影響力的資料庫之一。

資料開放

圖表載入中...

36月齡組第五波84月齡

從本波次開始,本計畫樣本進入小學就讀,調查對象除了原有樣本以外,還新增加抽樣本
-原樣本:出生日區間為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
-加抽樣本:生日區間為2013年9月2日至2014年9月1日
󠀠
調查問卷涵蓋基本資料、兒童發展與健康、家庭環境與經驗、學校環境與學習狀況等主題,36月齡組同步新增「IRT能力估計值資料檔」。

前往線上統計分析取得資料

我們的特色

長期縱貫研究

為觀察台灣幼兒連續性的發展歷程和變化,資料庫自行研發評估工具,蒐集從新生兒階段開始的健康、認知語言發展、社會情緒發展、身體動作發展、家庭及教保/學校環境與經驗的問卷和個測長期追蹤資料。橫跨多年時間的比較分析,得以捕捉個體發展的變化模式,進一步探索幼兒在多重環境影響下的成長歷程,成為華人及臺灣地區第一個以幼兒發展為核心的長期追蹤資料庫。為持續探究童年經驗及發展與青少年時期的關聯,第四期計畫將延長追蹤期程至樣本青少年階段,以瞭解臺灣孩子在嬰幼兒、幼兒和青少年發展的連續性、變異性、異質性和複雜性。

長期縱貫研究
台灣幼兒的全面發展

以生態系統理論和生命歷程觀點為研究架構,構建評估指標,系統性地瞭解臺灣幼兒在不同階段各方面發展的歷程和變化,並調查家庭、教保及學校等環境對幼兒不同階段發展的影響如何互補和所產生的馬太效應。除了觀察臺灣幼兒的成長趨勢,並與他國幼兒發展資料庫或相關研究比較,探討不同環境經驗之下,與他國幼兒的異同,作為台灣擬定兒童健康、福利、家庭、托育等政策的基礎,以及為幼兒早期預防和早期介入安排的參考。

台灣幼兒的全面發展
跨領域合作

資料庫的研究團隊包括國內幼兒發展、幼兒教育、國民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心理、早期療育、臨床醫學、調查研究、測驗統計、資訊工程等領域的學者和醫師。
每季度的電子報分享資料庫重要的調查結果,並介紹國外幼兒相關的研究發現;每年度辦理工作坊、記者會等,推動調查資料的實際運用與曝光外,也舉辦學術研討會,進而檢視現行幼兒發展、托育相關政策的現況和成效,藉由提供實徵資料,倡議有利幼兒不同時期發展和學習之政策,為供政府擬定相關政策、學術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跨領域合作

我們怎麼做調查

大樣本追蹤調查
大樣本追蹤調查

持續蒐集3月齡及36月齡兩組幼兒的追蹤資料,同時也進行學齡兒童發展及家庭、學校環境與經驗評估工具的研發;第四期將研發適用於國中階段的評估工具並蒐集國中階段的學習和環境資料。定期的大樣本蒐集,揭示幼兒發展的不同階段和變化特徵,具代表性成果。

依年齡層設計問卷
依年齡層設計問卷

為了瞭解幼兒所處的照護環境及探討幼兒環境對其各領域發展的影響,根據幼兒不同階段研發問卷。學前幼兒階段分為「家長、親友、教保人員」問卷;國小和國中階段則為「家長、老師、兒童」問卷。調查同時涵蓋幼兒不同階段發展和學習個測資料,以評估幼兒在學前、國小和國中階段各面向的能力發展和學習狀況。

混合訪問模式
混合訪問模式

除了以面訪方式蒐集家長問卷資料,因應COVID-19疫情影響,增加電話訪與視訊訪問,提高調查的彈性,以利掌握各時間段幼兒的成長改變。此外,跟隨國際上調查研究訪問模式的變化趨勢,以及當代家長受訪方式的偏好,自2020年6月開始啟動家長網路訪問的調查模式,部分家長會隨機或依照其意願安排網路訪問。

研究資源單位logo

研究資源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與國內許多機構合作,包含政府單位、財團法人、媒體機構等,提供學術及實務的參考資源;除此之外,國外也有許多長期追蹤幼兒的資料,協助研究者探索幼兒發展議題。多樣化的資源,以支持幼兒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政策制定需求。

查看完整研究資源